六壬网
4、静
静者,伏藏也。当大势不动或形势不利于我时,我当以静为宜;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兴旺时期和它的衰弱时期,一个人一生中必然会遇到几次大的挫折,挫折越多,它建功立业的机会越多;挫折越大,它的业绩也就会越大,不饱经风霜的人,永远是无大出息的的人,因为事物运动的曲线就是这样,升起的越高,跌落得也就越深,反之亦然;因此,当一个人发现周围的事物处处于己不利,其和家人、朋友接二连三发生着不幸事件,干任何事情都不顺利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他已经处于自己一生中大的低谷、大运的低潮,处于势弱气孤的地步;这时强行干一些大事,动作越大,损失和损害也就越大;今年做生意接二连三地亏本时,再想去做一桩大买卖,结果只会亏得更大,因为这是受到自身气数制约的,一般人是解决不了这个气数问题的。
静并不是消极地等待,静的目的是为了蓄势,静一方面可以避开汹涌而来的厄运和灾难的袭击,因为只有静才能制动,把动之能量化在无形之中;另一方面可以把就我的动能变成我的势能,压力和困难往往就会促成意志的坚定和斗志的高昂。
静者,弱也。老子云:“弱者道之用”,道以弱为用,用可以理解为利用、作用等;只有弱的东西,才能兼容一切,才能富聚自己的势力,以造成大势的反转;练气功的人都知道静则聚气,动则散气这个原理;动者,动极而生静;静者,静极而生动,静的目的是为了动,只有为动而静的人才是高明的人。
5、趋
趋就是所向、前进、攻击。当我蓄势已毕,就要寻找时机进行出击,即由静止迅速地转为动作,动有进退,随大势而动:趋只为进取,随形势而变。趋者,需明地理、辨九宫、识八卦,当取形势最弱者而攻之。
在六壬中,趋之宜为财爻之地和空亡之地,比肩者有盟军相助,父爻者为我援助和供给之处,切不可趋向官鬼之方,否则必有大败。
此法同样适合于预测敌方之防御体系,有贵人者则必有重兵;有腾蛇朱雀者必为火炮阵地;有六合者敌必有接应和逃遁之路;有玄武勾陈者,必有敌特相互猜疑,争斗或暗中泄势;有青龙者必有游动之兵;有天空者为敌佯攻或虚设之阵地以及疑兵之所;有白虎者,为大将军指挥之所;有太常者为敌粮草供应之方;有太阴者必有埋伏;有天后者必为敌之后方;见空亡,必为敌空虚之处;其各方势力的大小,须以天地盘上下神将六亲合断,上下相生且处旺地者势旺,反之则势弱;课体结构与我有利,且三传无腾蛇变化者,便可择势而趋。
战争预测的谋略,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争夺,周转的形势决定了我进击的目标或突破口,趋是动作计谋的关键,动法是采取谋略的要点,二者必须兼用;当事物处于大动之时,趋之则应迅速而猛烈,这样可获取大利;当事物机现而处微动之时,则应谨慎从事,以免盲动招损。
6、避
避就是后退和回避。当我方在动和趋的过程中,遇到强敌或遇到预料之外的困难、灾难时,切不可仓惶逃命,而首先想到的就是避字诀;这时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心力归于静定,暗中默念静字或避字,指掐玄关,用月将加正时,得出天地时空,干支以定神将,然后视空亡之地或太阳六合之地或吉神良将之地趋之,其灾难必化;如被困或不能走动,也同样按此法,心力归一,念动避字,则自有神力相救。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犀虎,入军不被甲兵,犀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有些人经常遇到重重灾难,这是因为他不“善摄生”,而常入死地;人的生死有三种,自然的生和死只有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属于本不该亡,但入了死地而亡的;所谓死地就是自然界中五行相残、恶气汇聚、死墓集中而又阴盛阳衰、三光不到之地,此地任何事物进去,都会不知不觉地互相伤残或者发生突然的变故和灾难;破之的唯一方法,就是中和五行,驱散邪气和死气等等;因此“善摄生者”是不入死地的,即使入了死地也会相安无事;这个“善摄生者”就是深通宇宙自然之奥秘,善于从宇宙中获取生命能量,使自身不被各种恶劣契机所侵蚀并且能用自然的能量化解灾难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修道有方之人。
将“避”用于谋略,只是在大形势中的短时动作,它是一种对恶势的暂时回避;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进行了数年的战略防御后才转为战略进攻的;在大势处于低谷或大势于我不利时,采取人为的回避是必须的;避与静不一样,静是一种伏藏,是在相对静止中进行等待、观望、蓄势而待发;避却是一种主动地退却,它是在运动中的战略防御,带有积极主动的性质;避之方无论是强者或是弱者均可采用,它用于诱敌深入,先避其锋芒而后击其末尾,往往可获奇功;可挡但为避免大的损失也可用之;避主要是针对强势而言,势来而不可挡则避;避开强势而观其弱势则可奋起而击之,故避之目的是为了趋,退是为了进,只知进不知退的人,往往会陷于更大的困境,此为战略战术不可不知。
7、中
中者,中间也。事物都是由阴阳矛盾组成,而阴阳必须围绕着一个焦点来运转,这个焦点就是太极的中心;焦点消失,矛盾也就随之而消失;人们对一个问题发生正反两种争论时,该问题最后解决了,已经不成问题,对它的争论也就随之而结束;任何事物都有其核心,看问题都要看它的核心实质,要看到矛盾的中心问题,中心解决了,矛盾也就解决了。
中国古代的一些得道高人,最强调“中”的意义,他们在人体气功修练过程中,最强调“守中”,即守玄关、守戊已之门;玄关就是混钝中之一点,也就是“中”;戊已者,即土也,河图以土为中,土就是综合了各种物质(五行之金木水火),而又处于其中间状态的物质;所谓“性命圭旨”中的“圭”字,就是上下两土叠加而成,他们把性命的源泉、性命的动力、性命的结合点都归结于土的中间性质。
“中”是事物矛盾的焦点,中的变化又是事物变化的根源,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一,就是矛盾的焦点或中心,由一产生了二,二即阴阳即矛盾;二生三就是由阴阳两者之间又产生了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不偏不倚又综合了前面两者的内容,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核心,成为新的矛盾的焦点;由此,原有的事物就得到了发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样的从一到三的不断循环而形成的。
一般人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在于事物矛盾内部的斗争性,其实这并没有真正地揭示矛盾运动的特点,凡矛盾,肯定就是相互对立的,不对立就不叫矛盾;然而矛盾的发展并不在它的对立性,而在于它的中间状态即那个道或太极的“一”的运动,任何矛盾都是围绕这个“一”在运动,什么样的“一”就形成了什么样的矛盾。
80年代末,我国要建三峡大坝,由此而产生了能建和不能建的矛盾,然而在这之前,也就不存在这个矛盾;过后大坝建成了,围绕着大坝的矛盾就又会改换新的形式;因此任何矛盾都是先有了核心,才形成了对立,核心的内容变化,矛盾也就自然变化,核心进化,同时也就预示着矛盾的进化;所以第三者是事物前进的标志,三实际上就是新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运转的矛盾,只不过是证明这个核心存在的形式而已。
因此“中”是一切事物的纲领,牵住了纲领则事物的主线自可明了;“中”是我们解决矛盾、控制矛盾和制造矛盾的核心,抓住矛盾的核心而攻之,则矛盾自破;解决矛盾,杀两头者,必会引祸上身,且矛盾更加激化;按住、控制矛盾,抓住中心,则可牵制两头和受益于两头;制造矛盾即制造一个中心,造成矛盾,激起事态发展让敌对双方两败俱伤,我方可坐收渔翁之利。
将“中”用于谋略,主要是在大势不明朗、各方势力均衡、我虽处强势、但进退皆不利时,所采取的居中观望和巧妙利用各方矛盾焦点,以谋取利益和各个击破的高明战略;居中之位,可以躲避直接与人抗衡所受到的攻击,又可以左右各方势力,造成三足或多足鼎立之势,我可观势变而动之。
8、和
和者,合也。当敌强我弱,无能力与之抗衡或用我之能力无法成就气候时,可采取和的战略,“和”就是合势,联合各种势力以增加我的气数。
和的原则,以和中为妙,一可以得到喘息,而不直接受到攻击,二可避免被所合之方吞并,因为中是矛盾的中间地带,它可以容纳各种势力而不直接与之发生冲突;中可似墙头草,可以随时倒向任何一方,我愿依靠你就依靠你,不愿依靠你随时都可以走脱;而如果我依靠了矛盾的一方,则势必要与另一方作对,我如果要脱离这一方,就必然会被另一方吃掉。
当然在变化多端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纯粹的中间势力,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很大差距,这时,则以联合弱小为出发点,以我之势加于比我更弱的势力之上,或者势力相当,相互不能吞并对方,以达到独立自主及和平共处。
“和”法是我方势力尚弱,不足以采取大的行动或我的行为对事物影响不大时所采用的“和气”之法;其目的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迅速发展壮大,所以在和的过程中必须找准对象,以避免受到对方的愚弄和欺骗。
在选择对象之前,必须用数术之法进行预测,算定对方的虚实,是否具有诚意,在合作的过程中,是否会伤害于我,尤其是在经济合作中,这种预测就显得更为重要。
运用术数谋赂,与一般的谋略是大不一样的,首先是对于周围形势和大势以及我在大势中的位置具有明确性,其次是对事物的发展或大势的走向具有预见性,它可以避免我方的盲目行动;术数谋略是人们在制定较长远规划和运用计谋时的指导方针,它是术数运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术数运筹分运和筹两个部分,筹就是谋略和计策,运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以调集和调整宇宙能量,改变周围的气数环境和趋吉避凶,这些方法如“阴差阳错”、“背孤击虚”、“颠倒阴阳”、“趋吉避凶”等等;它与佛道法术有着密切关系,不过各种法术之类的东西都与我们的思维能量分不开;因此真正的运筹是谋和术的结合,有谋无术,事情的成功就要打折扣,诸葛亮不借东风,赤壁大战就很难胜利;有术无谋,就会无的放矢,抓不住重点或有劲使不上,充其量也只能成为江湖术士而已;谋术相合,才能真正地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六壬的术数谋略(二)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