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壬用于命运算命介绍
命运是一个定数还是一个变数?由于数术在近100年来的中国一直不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提
倡而处于灰色地带,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严重不够。
本文认为大六壬虽然源于天象,但实际上是人的念头的投影。同时,这个投影以我们的
语言模式为基础(即荣格所说的“原型”),我们对世界理解到什么程度,投影便复杂到什么
程度,这便是“同气相求”的哲学原理在心灵世界的应用,即心灵与客观世界相互感应并通
过某种媒介而呈现出一个象,根据这个象可以推演事物的过去与未来,这便是大六壬这一类
数术的预测机理。荣格提出“共时性原理”来解释卦象与事件之间的契合关系,这个说法有
可商榷之处。
第一节心灵世界的投影
一、出于天象而非天象
通过前面诸章节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六壬起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但是细考其占法就会
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第四章讨论了日在加时占法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天体运行的观测日渐准确
和精密,然而大六壬占法成型之时,岁差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等到岁差在李唐时代被普遍承
认,各节气的起止点恰好大约退行了15度,于是用中气换将代替了节气换将,这实际上依
然是以《三统历》规定的月将的起止点为计算依据的。
至迟宋代,天文学家普遍是精通大六壬数术的,我们通过僧一行、杨惟德和沈括的著作
可以看出这一点。由于岁差的作用,至宋代冬至点进一步退行,杨惟德恪守《三统历》规定
的十二月将起讫宿度,认为他所处时代的中气换将已经不能为用,并举例说“假令十一月十
五日冬至,在南斗六度。至二十一日,在南斗十二度。于辰在丑方,用大吉为月将。若二十
日以前用式占事,犹用功曹为月将。余皆仿此。”从后世流传的六壬案例来看,杨惟德的观点并未被采纳,为什么没有被采纳,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棘手而疑惑的问题。
比杨惟德略晚了半个世纪的沈括就很疑惑到底该用合神还是该用太阳过宫来定月将①。
后来,明代姚广孝和清代刘赤江针对这个问题又提出争议,此处不详论。然而争议归争议,
却争而无果,六壬术家至今依然恪守中气过宫的原则。殊不知,今天的节气与《三统历》时
代已经显著不同了,一是《三统历》用平气,今天用定气(从清代《时宪历》开始已经行用
定气了);二是今天的冬至点与《三统历》相比已经退行了大约30度。这说明大六壬早已脱
离了实际天象!
除了月将,后人对天一贵神统领的天将运算也有疑惑。首先就是天一贵神的算法主要有
针锋相对的两种版本。我们在第五章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天一贵神的算法最
早是模仿六合的原理而设计,计算起来比较繁琐,这便是“郭法”,到六朝时期已被简化,
这便是“旧法”。②后世的术家早已忘记早期设计的原理,不同门派恪守师承,老师怎么教,
我就怎么用,于是这两种算法各有市场,今天的术家在实践中各行其是,互相攻击。令人玩
味的是六壬高手刘科乐先生的一段议论:
其实从诸多古今案例来看,两种贵人起例完全可以由壬友们自行选择取用,并无对错之分……但
有两点必须注意,一、选定一种起例后,终生决不更改,认定一种用,不可今日用这种,明日觉得某
师讲得有理,又用另一种;二、壬友间相互交流时,别人拿自己已经起好的课或者古人的案例来讨论,
即使起例不同,也必须按照对方的课或古例的起例推衍,不可改动他人已成课式的天将乘临。
③
各门派的高手们按照各自的方法分别能够“算准”!这令人十分惊讶。
此外,天将十二神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即是天一贵神居中,“前一腾蛇,前二朱雀,
前三六合,前四勾陈,前五青龙。后一天后,后二太阴,后三玄武,后四太常,后五白虎,
后六天空”。然而这种排列的道理至今无人破译。沈括提出疑问和解决方案,听起来颇有道
理,他说:
六壬有十二神将,以义求之,止合有十一神将,贵人为之主,其前有五将,谓腾蛇,朱雀、六合、勾陈、青龙也,此木、火之神在方左者;(方左谓寅、卯、辰、巳、午。)其后有五将,谓天后、太阴、
玄武、太常、白虎也,此金、水之神在方右者。(方右谓未、申、酉、亥、子。)……(十一将,前二

火、二木、一土间之,后当二金、二水、一土间之。玄武合在后二,太阴合在后三,今二神差互,理
似可疑也。)
但是六壬术家从来没有采纳过沈括的意见,而一直行用说不出道理的“祖传秘方”,居
然也能够“占验如神”。
此外,大六壬占法的主要争议还有阴阳贵神的时间界定,有按照实际日出、日落时间来
定的,只不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节气真实的日出日落时间并不容易测准,所以有直接按
照日出卯时、日落酉时来划分的,也有大致按照太阳在夏至出寅入戌,冬至出辰入申,其他
时间出卯入酉来分的。本文就不详细讨论了。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大六壬表面上来源于天象,但其运算早已脱离实际天象,在占测中
还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各自用不同的方法都“占事有准”,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留于下篇细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