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者的三个阶段
易学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你学的怎么样,实力如何。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阶段可以用一个“象”字来概括。象也就是现象,但浮于表面。这个阶段其实你已经学会了一门术或者多门术,你了解了“规律”,知道了各种符号的含义和知道怎么来理解运用他们。比如乾卦你知道他代表的是运转不息的天,也知道乾卦代表的是领导、贵人。明白了离卦为什么是太阳,坎卦为什么是月亮。理解了天干是空间信息,地支是时间信息等等一切基础的演变规则,包含所有技巧,方式。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推理。这一阶段就好比你学会了乘法口诀,和知道怎么来运用它。这个是所有易学者的必然阶段,但这一阶段其实百分之99的学者都止步于此。因为这一阶段的学者很容易自满,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弄懂了各门术数其中的道理,自己天赋异禀,易学也不过如此。但是你想没想过,乘法口诀和各种公式只要学的话谁都学得会,那为什么有些是科学家,你不是呢?
只有一些真的在研究易学,时常在问“为什么”的人才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你有这个想法和你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才有资格自称“易学者”。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二阶段完全是第一阶段的升华,由量变转变成质变。这一阶段可以用一个“理”字概括。这一阶段你已经完全理解了各种规律现象,你已经是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来理解各种易学符号的含义,你已经站在山水之上对他进行观察。就好像你学小六壬,你已经不只是会运用它,你已经知道为什么小六壬要以月日时起课,为什么月代表起因,日代表经过,时代表结果。你已经能完全理解一门术的原理。这个时候你再看各种现象已经可以直接看出他的内在和“灵魂”。这一阶段已经没什么能困扰你,关于各种术数你也再没有什么疑惑,你开始褪去术的“束缚”,已经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已经可以不用术就可以进行占卜。这一阶段的学者会不断求证各种术的对错好坏,去除旧的糟粕,填补新的异彩,已经不再过分依赖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会真的理解各种方法之中的“道”,不再拘泥于一家之言。也会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术。注意一点,这里说的可不是那种能对术数进行改动就是进入第二阶段,像我老师那种重新定义一门术才是进入第二阶段的表现。
学易的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就是前几天我发的那个回到新手保护期的意思。这一阶段可以勉强用一个“数”字概括。这一阶段是所有易学者心之向往的阶段,已经完全脱离了“术”,不需要形式方法来进行占卜预测,已经做到“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虽然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与第一阶段相比是天壤之别。这第三阶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文字描述不出第三阶段意境。正如道家的一句话“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个阶段你看待万事万物都是一种预兆,都是答案,这也就是人与自然相通,天人合一。引用老师一句话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十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到达第二阶段已经是凤毛麟角,第三阶段古往今来也不过是一手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