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术数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门术数 / 六壬日课 / 《大六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壬不可不明源

《大六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壬不可不明源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六壬日课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8 更新日期: 2025-08-07 15:43

  一个看似对占断没有意义但实际很重要且易被忽视的话题。
  
  很多人学习传统数术往往从普及化较高的梅花、六爻、八字入手,亦或是从斗数、奇门之类过渡而来,初次即接触大六壬的反而少数。加之大六壬体系又十分庞大,若没有前人指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其要,因此很容易把壬课理论和其它数术思维相互掺杂,导致知识理论混杂,这会制约后期的进一步突破。
  
  就比如研习古课例时,今人以干支入先后天之卦位,取卦象以解壬理者比比皆是,虽然看似圆了课,其实在山人看来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误的是自己,长此以往,则离壬课精髓相去甚远。比如刘科乐在断案疏正一书中分析韩太守占祈雪一例,作者以发用巳居巽宫主风来判断巳时风起转寒,却忽略了巳发用的本质,继而导致解后面的其它论断时,为了圆课而解课,难以一气以贯之。其余还有以纳音取象者、以八卦归藏取象等等。所以,从源头就建立起清晰的壬课逻辑,这样才能明辨精华与糟粕,这句话就是心法。
  
  大六壬VS周易,到底有没有联系?
  
  01从理论根基说
  
  古代最早着录数术的文献保存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当中。其《数术略》共把数术分六类:
  
  ①天文。主要包含对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实际星象和云气的观察以及和星象有关的吉凶占验即星象占。
  
  ②历谱。不仅包括历法内容,也包括“行度”、“宿度”、“日晷”、“世谱”、“年谱”、“算术”等内容。
  
  ③五行。这里的五行指多种占卜数术的总称,主要含“阴阳五行时令”、“堪舆”、“灾异”、“钟律”、“丛辰”、“天一”、“太一”、“刑德”、“遁甲”、“孤虚”、“六壬”、“羡门式”、“五音”等。其中“太一”、“遁甲”、“六壬”、“羡门式”属式法。总起来看,五行类是以式占和从式占衍生的各种择日法为主。
  
  ④蓍龟。包括龟卜和蓍占两类。这也是除五行类外最重要的两类占卜术。龟卜是烧灼龟甲或骨头来占卜,出土的甲骨文就是这种占卜的记录。而蓍占是用摆蓍草或竹棒木棒来占卜,这也是周易占卜的原始形态。
  


  ⑤杂占。概括除上述之外的其他占卜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占梦”,其次是驱鬼除邪一类。
  
  ⑥形法。主要是相术。其中最重要是相地形和相宅墓,其次是相人、相刀剑、相六畜等。此后历代,虽然分类上有变化,但两者始终是分属不同的数术门类。
  
  数术分类的思想实质上体现的是数术理论根基的本质差异。大六壬的本质是脱胎于古星象学,通过模拟天象和历数,创造出的一种自成体系、可自行运作的抽象化系统。它用抽象性的符号,搭建了一个与实际天象和历数现象相符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小型的太阳系拟态系统。为什么能预测人事吉凶祸福?这本质上和天文学预测日食月食是一个道理。
  
  再观周易,易之法本于筮占,筮占之法本于筹算,易之根源本是“数算”之学。后以阴阳之变逐渐演为八卦、六十四卦,再后《周易》经儒门传出,又有了哲学化的一面,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之后,包含哲学化倾向的易之书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类,其“数术易”的原始背景反被遮蔽而隐晦。
  
  如上,是《大六壬》和《周易》理论根基上的本质差异。
  
  02从发展源流说
  
  在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的方面,已知现已出土且属于古“式”的器具共有8件,其中有7件明确皆属大六壬式,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年代在公元前165年后不久)即西汉文帝时期,这一时期的六壬式已经非常成熟,与今之六壬式在逻辑上无二,只是内容上较今之六壬更简。
  
  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漆箱盖的图式和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图式结合《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记载看,六壬式在春秋中期即已广泛流行和运用,但是和汉式是不大一样的,属六壬式的早期形式。
  
  关于式的更早来源,早年即已有学者据甲骨文推测在商代已有萌芽。前些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M45发现的青龙白虎图,以及安徽含山凌家滩M4出土的玉龟中的玉片,更是把线索推到新石器时代,这是“式”目前可考的最早期形态。
  
  古代易学一直有“儒门易”和“数术易”两种,现代通行本的周易,则主要是儒门易的内容。但无论是儒易或数术易,究其根本都是一种“数算”,即“数字卦”。根据考古实证和文献资料,在形成与今之通行版《周易》基本相似的“古《周易》”之前,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卦”阶段。现已发现的数字卦,尚未发现早于商代晚期的材料。主要还是分属商代晚期、西周,还有属于战国中后期的,这段时期的特点是以刻在甲骨或青铜器、陶器上的一组数字表示卦,学界普遍认为是卦画的前身。
  
  第二阶段是卦画符号体系的形成。这里是存在考古争议的,但主流观点认为阴阳爻符号定型于战国中后期,实证以湖北王家台秦简为代表。虽然出现了阴阳爻的符号,但这个阶段还是初期形式。
  
  第三阶段是卦画与本文结合的阶段。西汉初阜阳汉简《周易》(公元前2世纪)为现存最早卦画与文本结合的考古证据,这证实,至迟在西汉初期,以卦画和文本结合的“古《周易》”已经定型并使用,这也是今之通行版《周易》的直接源头。
  
  综上所述,《大六壬》和《周易》溯其源流大抵都是在商代和西周时期有了早期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后又经秦的进一步统一和完善,在西汉时期终于基本达到系统化的完备形态。两者在发展源流上具有很强的同期性,这也意味着两者更符合“兄弟”关系,而非“母子”关系。
  
  实际上除上述内容之外,《大六壬》和《周易》在所用的工具载体、符号系统、占卜逻辑等诸多其它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化,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至此,虽然仍无法明确《大六壬》和《周易》真正成形的年代和先后次序,但可以明确的是:《大六壬》和《周易》二者从诞生之初便因理论根基的差异而分属不同术数谱系,且二者一直各有其独有的从初生到发展到演变再到最终系统化的生命线条。后世所谓“大六壬周易辩证法”、“六壬穿易”之说,实为后世数术家附会,不可混为一谈。
  
  实际上,还可以更大胆的假设:六壬是源于古天文星象学在“气象”角度的表达,河图洛书是源于古天文星象学在“数字”角度的表达,两者同出而异名,而周易实是源于河图洛书的“数算术”。
  
  至于为何很多数术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不错的互通性,本质是因为所有传统数术的原始理论模型都来自于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背景,或者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一切传统文化、思想哲学的源头,故在理论模型的根源上具有共享性。
  
  当然,上述只是简单记叙,不再具体罗列所记载文献和考古例证,如果各位有兴趣、有时间,完全可以更深入的去探索古天文、历法、星象、考古等等资料,这对于更加清晰的认识大六壬或者说认识传统数术的底层逻辑是非常有助益的。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